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站内搜索:

 

​中国社会科学网——董志敏:全媒体时代思政课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的四个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2-05-09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问题。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各方面教育的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水平较高,然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肩负着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责任。为此,思政课应在网络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境、朋辈环境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研判风险,纠正网络环境中的误导性因素


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时代,信息供给具有数量多、来源广、速度快、种类杂、真假性难辨等特点,大学生身处信息化环境中,各种舆论信息、各式价值观泥沙俱下,一些所谓的民主人权价值观经过别有用心的包装后传播到学生中间,一些虚假、片面信息在舆论的裹挟下进入学生视野,甚至各种娱乐至上的泛娱乐化价值观也在部分学生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为防止大学生受其影响,消解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及时关注和纠偏可谓刻不容缓。


一是全面关注多元民主价值观的冲击作用。大学生群体涉世尚浅、心思单纯、警惕性不强,在全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易受所谓的西方民主价值观误导,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知偏差,进而干扰正确政治认同的生成或发展。思政课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提高政治敏感性,关注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渗透及影响,并以理论阐释现实、引导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要勤于关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敢于“亮剑”,直面错误思潮和价值观;擅于“亮剑”,以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清该类价值观的本质,引导学生回归主流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


二是准确研判社会舆论热点的潜在影响。在全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热点的发酵传播往往以惊人速度完成,纵横交错、高速运转的信息“传送带”将热点资讯一股脑儿地传递给受众,其中不乏片面的、虚假的信息,而本已夹杂着虚假片面的信息可能在“全员媒体”中遭遇二次加工并呈指数级扩散,传播至更大范围。在此过程中,学生容易就片面、虚假的信息给出判断,甚至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执行产生误解。对此,思政课教师当保持新闻人的敏锐感,迅速厘清事件来龙去脉,甄别事件所属性质,在授课或课后交流中及时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做冷静、客观分析,避免学生以偏概全,以假为真,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影响政治认同。


三是及时引导泛娱乐化价值观的不良导向。在“全员媒体”下,各类平台“主播”数量激增,为获取流量变现,各类视频“博主”想方设法博人眼球,甚至滑向低俗境地,不断刷低受众三观下限。学生对此类博主关注越多就会离主流意识形态越远,更无从谈理想信念。如所谓的网红“郭老师”,传播的内容以哗众取宠,粗鲁低俗为特点,却仍有看客存在,其中不乏在校的大学生。尽管目前“郭老师”等一众低俗博主已被封号,但思政课教师应警惕和反思此类现象,一是分析猎奇心理产生的原因,二是对症下药,引导学生遵循猎奇的适度原则,防止泛娱乐化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利用优势,增强课堂环境中的吸引性因素


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和巩固的过程中,思政课既要在“防”的方面做工作,防止网络环境中的误导性因素对政治认同的干扰或消解,更要在“立”的方面下功夫,以生动的思政课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然而,当前思政课的共性问题是抬头率不高,手机中的各类APP都在与思政课教师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要实现学生的真听真信,进而生成和巩固政治认同,首先要让学生在“真听”上下功夫。当前,以技术赋能思政课堂的互动性、生动性、延展性并非难事,思政课教师可充分挖掘全媒体时代给教学方面提供的便利,提升思政课实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是以媒体便捷性提高课堂互动性。在全媒体的时代,向技术要效率、以技术赋能是创新思政课内容和形式的一个重要路径。为迅速、全面掌握学生就某一问题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可采取“雨课堂”、“学习通”等程序的弹幕、答题、投票、投稿功能,收集学生观点的同时提高课堂互动性,其中弹幕等功能还可生成词云,相关信息可一目了然式呈现。与此同时,思政课还可借助多媒体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将知识点以讲解视频、音频等形式传递至学生,预留出更充分的师生讨论交流时间,以互动研讨增进政治认同。


二是以媒体直观性提升课堂生动性。面对当前大学生被各种APP抢占注意力的现状,思政课生动性的提升是吸引更多学生听课的前提。枯燥的讲解、照本宣科式的念课件早已缺乏受众群体。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格式的“全息媒体”下,思政课可充分发掘网络优秀资源以服务课程需求,助力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和巩固。优秀的纪录片、影视作品、采访记录等均可成为课程素材,这比仅以教师语言描述更具生动性和直观性。思政课堂可适当多渠道拓宽素材来源,深化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知,进而增益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是以媒体传播性拓展课堂延展性。全媒体时代的“全员媒体”意味着“人人都有麦克风”。思政课教师可利用手中的“麦克风”,自觉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之一,延展思政课堂的辐射范围,让学生在课外遇到思想困惑时亦能学有所依、学有所获,提升学生课余时间对思政课的关注度。思政课时有限,时事热点却在经常发生,教师可就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党的重要会议精神指示等,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发声,及时解读;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组建团队创办和运营公众号,创造发声平台;或是向已运营成熟的学院、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提供相关素材,以延展课堂形式扩充正能量内容供给,给学生以更多正向的引导。


创造机会,丰富实践教学环境的参与体验


实践教学旨在以丰富教学场域扩展学生的亲临体验,是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又一着力点。在虚拟交互式体验早已司空见惯的全媒体时代,线下的交流和实践更显珍贵,尤其是2020级大学生,因疫情高考推迟,入学后因疫情时而被迫网课,实践教学机会被迫压缩。为丰富学生的切实感受,加深和铸牢政治认同,思政课应重视实践教学,结合疫情防控情况,尽量创造更多实践教学的机会。


一是要适时而动,争取现场实践教学机会。在疫情防控形势允许情况下,思政课可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如参观附近的红色文化基地,以优秀的红色文化感染人,扩展学生的亲临体验。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教师在带队前需要充分做好功课,深入挖掘前辈真实感人的故事,配合红色文化基地氛围烘托,讲故事讲出真情实感,说道理说得淋漓尽致,做好一位合格的传道者,不负每一次现场实践教学的宝贵机会。


二是要灵活求变,创造校内实践教学机会。思政课也应结合实际情况,挖掘校内实践教学机会。实践教学机会往往需要教师主动发现和主动创造,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思政课教师可布置学生各项校内实践任务,如针对时政热点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赛,在辩论中学史明理;给学生设置校园调查任务,针对校园典型现象调查,在评判校园现象中辨析善恶美丑,树立和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举行“四史”教育主题演讲比赛、排练党史情景剧等,在参与比赛或参演情景剧中增强学生代入感,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加深和筑牢政治认同。


积极引导,发挥朋辈环境的隐性影响作用


朋辈群体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见之于朋辈间润物无声的影响力。大学生朋辈年龄相仿、心智成熟度接近、兴趣爱好相似、共同语言多,在交往中彼此价值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且影响力往往在隐性状态下进行。思政课应对此关注,并积极引导发挥朋辈的隐性教育影响。


一是要常态化培养“关键少数”。发挥朋辈力量,需要抓住“关键少数”。学生中的“关键少数”主要是指各校中一些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的学生、学生干部等。各高校中的“青马工程”正是对“关键少数”的系统性教育培训之一。“青马工程”学员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强,容易在朋辈中成为“意见领袖”,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容易实现“涟漪效应”,潜在影响更多的同辈群体。“青马工程”的培训工作中缺少不了专业的思政课教师指导,思政课教师也应重视该契机,争取做到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一批。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注意受众的差异,考虑到参训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应注意培训内容的深度以及与现实联系的紧密度,并在培训中注重加强学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实现以关键少数隐性影响多数的效果。


二是灵活化构建和利用培养平台。除了重视关键少数,通过构建和利用各类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引导也是发挥朋辈作用的重要举措。首先是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如定期开展的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以及各类主题活动等,思政课教师可按授课的教学班为单位,对其学习研讨等主题活动做理论指导和把关,明确活动政治导向。其次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或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讨小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小组等,定期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研讨过程中的困惑,确保学生学有所得。最后是利用思政课堂宣传榜样力量,思政课教师可关注和挖掘优秀学生事迹,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力量,比如在抗击疫情中很多同学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思政课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进行一定正向宣传和引导。


总之,为实现在全媒体时代下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政课要注重在网络环境、课堂教育环境、实践教育环境和朋辈环境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做到“防”与“立”的统一、线上媒介运用与线下实践教育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思政课的作用正是要多角度发力让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知得明白、知得透彻,才能树立信念;信得坚定、信得牢固,才能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巩固爱国心、强国志,并在将来转化到报国行中。


【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提升理工类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YB2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图文资讯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

主校区地址:中国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 邮编:300384 电话:0086-22-60215678 传真:0086-22-60215555津ICP备05003119号 津教备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