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工人>>正文
站内搜索:

 

强担当 创业绩 | 王劲松:为数字未来培育更多人才

发布时间:2022-06-27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人物素描


如果问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或许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答案。但一定有人和记者的想法一致,那就是互联网。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智能便捷的时代。现如今,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通信、支付、社交、出行……回顾历史,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过30年的时间,比互联网最早诞生的国家要晚10年左右,而现在的中国无疑已从互联网大国变成了互联网强国。在这一奋起直追的过程中,融入了无数人的青春与才华。


本期的采访对象,就是这“无数人”中的一位。



王劲松,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常务理事,“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智能计算及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劳动模范。


这次采访是在王劲松被授予“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之后,而该荣誉是为激励长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一线工作,取得突出业绩、作出重要贡献的在职专业技术人才。


访谈也由此话题开始。


“首先是要感谢学校的培养。”在被问及获得该荣誉有何感想时,他说,“我的成长是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作为天津理工大学曾经的学生,王劲松因成绩优异,毕业后就被留校任教。“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还是一个新兴学科,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在探索学习。”王劲松从业的这30年间,正好是IT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创新和科研,还要为这个行业的未来培养和储备人才。”


区块链,是近两年来炙手可热的新技术。但早在2015年,王劲松指导的博士生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研究了。“作为老师,不能照本宣科只教理论,必须要将自己的视线放高,才能带着学生们走得更远。”王劲松说,当第一次看到国外关于区块链的研究介绍时,他就非常看好,于是便指导博士生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我们应该是天津第一个做的,当时国内在理论层面开展区块链研究的也并不多。”从选题到首个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共享方法》公开,王劲松和团队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培养的天津市首位区块链领域博士生于2019年毕业,论文题目为《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入选工信部2020网络安全应用试点示范项目,位列区块链方向第一名。应邀多次在世界智能大会和中国区块链技术大会等做主旨报告,2021年带领团队获批区块链领域4项国家级项目课题。


这不是王劲松目光敏锐的唯一事例。多年来,他用自身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们搭建起一个个更高更超前的平台。“今年开始大力推广的数字货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关注数字货币的监管技术。”为了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接触前沿技术,王劲松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课题。“数字货币的异常数据分析,我是让一名本科生当作毕业设计来做的。”王劲松回忆,“当时这个学生拿到题目后特意来找我,首先他觉得自己对这方面没有基础,担心能力可能达不到,不能如期完成。”后来,经过王劲松“苦口婆心”地劝说,这个学生才稍稍有了信心。现在来看,王劲松这个“难题”其实并不是出给了学生,而是出给了自己。本科生的论文明明可以基础一些、简单一些,而他却非得给自己“找事”。“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确实有一些难,为了激发潜能,我指导他与研究生协同攻关。”王劲松说,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本科毕业设计,但实际上这是一次本研协同培养的有益尝试。“令人高兴的是,这个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领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而他也因为这段研究经历,顺利地找到了人人羡慕的高薪工作。”


放眼科技前沿,扎实教育教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劲松始终在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做着不懈努力。多年来,他建立起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借助学科优势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依托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先进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互联网的应用虽然千变万化、丰富有趣,但做基础研究就显得有些枯燥乏味了。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样是王劲松关注的重点。“王老师不照搬书本,讲课特别有意思!”这是学生们上完课后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经常会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在王劲松看来,高等教育并不是要讲得多么高深,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2017年,王劲松获得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是10名获奖教师中唯一来自地方高校的获奖者。作为专业负责人,2019年他带领信息安全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成为全国首个地方高校入选专业。



近年来,王劲松将科研方向集中在网络安全、数据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领域,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拥有发明专利25项,授权9 项。2014年,率领团队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批准,并担任实验室副主任,从而迈入国家队的行列;2016年,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落户天津理工大学;2017年,领军建立了天津第一个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并入选天津市重点学科,获批天津市“131”创新团队,推动学校与天津市委网信办共建天津市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与奇虎360、云账户、南大通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启明星辰、中国电信天津公司、国家电网天津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2021年,领军获“网络安全与数据智能”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助力了天津信创和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谈及这些成绩,王劲松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幸运的一代”,“我的个人成长期正好是国家和天津及学校的高速发展时期,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对我们团队莫大的鼓励。”


肩负使命,乘势而为。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王劲松深知我国目前的短板和弱项。“在信创、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关系到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的领域,我们必须将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要再快一点、再努力一些。”


正是有许多像王劲松这样的专家,我们才能享受到互联网等相关应用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同样,我们也期待着像王劲松这样的学者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家,带领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继续飞速发展。


独家对话


记者:除了教学和科研外,高校也承担着部分产业转化的任务与使命,您对此有何看法,又做了哪些具体实践?


王劲松:我经常将高校比作立交桥,就是连接产业链中相关企业的桥梁。比如,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并扎根天津,就是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我想,除了可提供的政策、市场外,创新要素本地化同样是企业要重点考虑的,这其中最重点是人才和技术这两个关键要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能为企业以及产业提供发展必须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换言之,一个地区高校的实力对于头部企业落户意愿的影响越来越凸显。同理,当一个企业考虑离开一个地区时,如果他能够感到因离开合作的本地高校而导致创新成本显著提高时,他们应该会更加慎重做出抉择。


同时,高校在对技术创新上也有自己独有的优势。与企业创新需要考虑成本因素不同,高校对技术创新“失败”的包容是企业难于做到的,或者说,高校技术创新“失败”不会关注成本,甚至不存在“失败”一说。因为每一次的创新,都是高校团队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一次可能没有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经验获得了积累,这就是一种成功。


基于以上这些理念,我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我们和云账户的合作,就是对共享经济、数据可信等领域的共同探索。在双方的交流合作中,我们共同培养了人才,完成了项目的开发,合力促进了企业、学校甚至是产业的向前发展。


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做好企业扎根天津的“黏合剂”、创新产业链衔接的“润滑剂”、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柔顺剂”,将社会服务融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双向赋能,推动特色学科群发展,努力发挥好自身的“立交桥”作用。


记者:网络安全是您近几年的研究重点,能否简单谈一谈您对该领域当前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王劲松:目前来看,全球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关键行业和新技术、新场景的网络安全威胁事件频发,迫使各国持续深化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举措,强化新技术、新应用安全风险防范。在此背景下,我国网络安全立法和执法“双管齐下”,全力捍卫网络空间安全。受益于政策加持和安全需求释放,网络安全产业迎来新机遇。展望未来,我国数字经济将进入深化发展新阶段,为应对网络安全新形势、新挑战,网络安全的理念内涵、技术产品、产业格局等都将迎来关键变革。


近年来,数字化进程驱动安全边界不断向信息物理融合空间拓展,推动网络安全概念迭代升级。数字时代的网络安全从网络空间向物理世界延伸,不仅要保障“线上”网络系统安全可靠运转,更要进一步保障“线下”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稳定。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已具备坚实基础,企业创新研发积极活跃,融资规模屡创新高,技术产品体系日益完善。


未来3—5年,随着数字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蓬勃发展,在制度落地和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网络安全将迎来产业新机遇和市场新动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作为网络安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安全领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市场来看,无论是综合型网络安全头部企业还是专精型数据安全厂商,均在加速布局数据安全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需求的不断释放,以及诸如隐私计算、安全智能等理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数据安全领域将步入放量增长“快车道”。


最新图文资讯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