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以“三能”促“三势” 探索学风建设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02 作者:姚舜禹 来源:
艺术学院
阅读量:()
为扎实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一步规范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艺术学院以调动学生学习本能、激发教师教学动能、提升学生活动效能为抓手,扎实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清朗学风。
调动学习本能,营造清朗学风新态势
一是强思想,理想信念教育促学风。将学风建设列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年度组织生活会议题,广大学生在集中学习、自我检视、相互批评中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抓好“开学第一课”、德育开题等关键时间节点,以班会形式传递课堂行为要求,同时将学风建设与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激发个人学习成长内驱力。二是建机制,课堂督查制度助学风。推行“学院领导班子—系主任—辅导员—班干部”四级联动督查机制,全面了解教师授课质量、学生课堂表现,每周通报课堂表现数据,聚焦课堂秩序,优化精准发力;开展学风大调研大讨论,开展学情分析、倾听学生反馈,及时把握学情“风向标”,保证集体“不偏航”、个体“不掉队”。三是树榜样,典型示范引领带学风。开展学生党员“佩戴党员党徽,我亮身份”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在课堂上以身作则,发挥榜样辐射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激发教学动能,推动教育教学竞进
一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形成18门产教融合、跨学科、项目制、人工智能课程,形成“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模式,打造“教育+人才+产业+创新”链条,精准定位社会急需人才,提升实践能力。二是立足中外合作办学特色,以国际化视野引领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组织实施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以赛促教、以赛促产,助力教学质量与培养质量双提升。将课程作业融入竞赛、项目,并承办教育部排行榜赛事,实现学院5个本科专业与全国高校和企业的紧密融合,加强师生专业自信,促成教学成果转化。四是打造课程思政大课堂,构筑铸魂育人优生态。持续深化课程思政“特色示范标杆课”建设,积极探索“显性插播、隐性植入、项目成果融入”的课程思政培育模式,创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录制汇编微课视频库,3门课程获评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师生协力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专业自信。

提升活动效能,发挥艺术专业特色优势
开展“匠心·筑美·寻艺”学风精品创建月,构建“乐学—党建+学风、督学—行为养成、导学—生涯指导、助学—朋辈助力”的“四维”学风育人体系,依托“五支队伍”(学生主体、专业教师、辅导员、朋辈、用人单位)、“一个课堂”(第二课堂)、“一个基地”(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创建“三个精品”(精品班级、精品宿舍、学风建设精品活动),持续打造“师者开讲”学术大咖讲专业、21天行为养成、“我为群众办实事·学风+”学生党员服务立项、“‘艺’研为定”考研加油站等学风建设品牌活动,实现“两个衔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衔接、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衔接),引导学生乐学善思,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促学风。

下一步,艺术学院将持续推进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提升学生课堂活力,构建“师生互动、纪律严明、精神振奋、教学相长”的优质课堂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