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站内搜索:

 

中国社会科学网——杨凡:探索美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05-28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凡的理论文章《探索美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实践》,全文如下:


从实践教学到课程思政,从红色虚拟课堂到网络名师工作室,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到“三全五育”综合实验创新,自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全国各地持续开展以“大思政课”为总抓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思政育人成果,积累了丰厚的思政育人经验。其中,“美育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以其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课堂感受,越来越成为广大青少年学子心目中的“梦中情课”,也因此越来越成为各大中小学重点培育、竞相开办的“创新香课”。当下,“美育大思政课”在丰富新质料、增强新质感和提升新质量等诸多方面尚大有可为之处。


首先,以课程延展为抓手,丰富以课程拓展为新质料融入的“美育大思政课”。一是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展。思政课纵然是课程教育落实思政教育的课程主渠道,但作为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落实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整体性支持。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育人的内涵,从而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熔铸成为课程思政,就有了其独特而关键的系统性作用。二是从综合类思政向艺术专题类思政拓展。即另一方面,学科单独而内容综合的思政课程也可尝试专辟艺术类思政专题,从而借助艺术学科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内驱力,增强传统思政课的吸引力,濡润传统思政内容的吸收力。


其次,以课堂统合为切入,增强以课堂设计为新质感受领的“美育大思政课”。一是统合室内课堂与户外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空间设置,室内课堂无疑是系统深入讲授理论知识的第一空间,具有任何其他教学空间所不能替代的场所功能。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开放的空间更利于受教者身心体感的全面受领,更遑论成才的过程本就是一个走出校园而走向更为广阔天地的过程。就此而言,统合室内与户外两种课堂,创新开展诸如“行走的思政课”一类的实践研学,便成为了一项值得持续做大做强的“美育大思政课”实践。二是统合线下课堂与网络课堂。在培基固本开展线下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守正创新开发各类网络课堂,不仅是拓展教学空间、延伸教育平台、传播育人新知的得力举措,更是全面应对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的教育新挑战、新课题的不二之选。


最后,以课展融合为启发,提升以课展评价为新质量评价的“美育大思政课”。随着当下文旅、文博事业、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迎来全面复兴的春天。而通过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展示中国大美、中国大德、中国大治和中国大道,更成为今天“美育大思政课”难得的文化资源。对此,一是可以考虑以展为课。即通过规划打造博物美展课堂,将美育思政课堂嵌入博物美展之中,从而让广大青少年学子在观展的同时接受中华美育教育。二是寓展于课。即另一方面,或与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单位合作开展课程研发;或引入文博机构人力资源,聘任馆员为学校美育导师开展课堂教学;或在保证藏品、作品安全前提之下,将其引入校园布展,让广大青少年学子得以零距离观展,就此也能极大地提升展览活动的社会效益。三是以展评课。以展评课本是艺术类课程结课验收的一项必要环节,如结课作品展、毕业设计展等。借此,也可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将其大力推广至“美育大思政课”。不妨设计、设置诸如教学设计展、教学文献展、教学成果展等一类的创新教研展事、展览,以此校验“美育大思政课”的教学成果和育人效果。


以上所论,其要点是在学校课堂与文博资源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的多维融入。是诸如馆校之间的双向互动融入,是诸如博物美展同思政课堂、课程之间的双向互动融入。当然也包括博物美展和艺术课堂之间的双向互动融入,以及思政课堂和艺术课堂之间的双向互动融入。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最新图文资讯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

主校区地址:中国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 邮编:300384 电话:0086-22-60215678 传真:0086-22-60215555津ICP备05003119号 津教备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