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站内搜索:

 

《天津日报》——苏 丹 徐梦馨:坚持以文惠民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4-04-01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以文惠民不仅仅是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城市文明的目标指向,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只有改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内容,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以文惠民,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引领


以文惠民,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体现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蕴含全体人民共同遵循准则的价值观来引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精髓,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强化文化引领能为广大人民提供价值导向和信仰支撑,从具体上整合多元价值观、汇集社会共识、规范道德行为,凝聚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强文化合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愈发丰富,但是发展的同时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抵御错误的认知、凝聚思想共识,不仅要在学理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发挥其在国民教育、文化生产、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还要将其外化于行,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形式宣传中,贯穿于我们的文化日常。从精神追求到自觉行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每个公民的基本遵循,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以确保人民的精神生活始终朝着正确文化方向前进。


二、以文惠民,就是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延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优势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突出的文化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和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其中蕴藏着天下大同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稳固根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滋养。我们一方面要传承好、守护好、接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描绘属于本民族的文化色彩,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进行剖析解构,以当代的视角重新审视,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其内涵加以补充、完善,将其表现形式进行拓展、改造,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之与时俱进,展现出勃勃生机,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栖居地与文化推动力。


三、以文惠民,就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资源


以文惠民,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才能持续生产出形式多样、品质精良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从事文化事业,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化创作过程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凝练中国精神,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源源不断贡献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品质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围绕数字化建设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繁荣文化产业应坚持社会效益为首,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借助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业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双向赋能。


四、以文惠民,就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资源配置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精神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的问题还依然突出,坚持以文惠民首先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体化,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即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源源不断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文化服务,加速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强面向基层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推动城乡、区域之间公共文化的均衡发展。同时,鼓励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对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文化帮扶,以“社区——景点”“单位——基地”合作的形式让人民共享文化资源。另外,公共文化服务要由政府“送文化”转为政府“送文化”与群众“要文化”相结合,将“端菜”和“点菜”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精神需要。


此外,还应加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拓宽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增加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博物馆、乡村书屋等普惠性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的公共文化场所。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如送戏下乡、百姓大舞台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宽人们的参与渠道,以此提升社会整体精神风貌。


【作者分别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共青团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23JH057)阶段性成果】


最新图文资讯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