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学院的新生一共有119名本科生,14名研究生。”新学期伊始,说这话时,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晓鸥正在整理新生报到资料。
仔细看来,这些资料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入学报到时所填写的内容,其中所涉列十分详细,“除了性别、年龄、生源地等基本信息外,我们还要统计学生的病史、致聋原因、是否有先天疾病等。”王晓鸥虽然与其他同事一样被称为“大学老师”,但他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有耳听不见、有口说不出的特殊群体,“他们也有为梦想而努力的权利,而我们要做的便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的梦想照进现实。”
今年是王晓鸥工作的第10个年头,“我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针对社会上有帮扶需求的人群进行相关的帮助和服务。”由于专业对口且成绩优异,毕业后王晓鸥顺利留校任教,成为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的一名聋生辅导员。前段时间,在天津理工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王晓鸥为听障生翻译毕业实况火出了圈,网友纷纷说道:“这个老师超好,台上一直讲,他就一直在比手语,还给了他很多镜头,让全校的毕业生能看见他,肯定了他的付出。”“感动,学校考虑全面,人人平等,老师一丝不苟的翻译,学生认真看。”事实上,不仅是毕业典礼,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中聋人工学院的老师已坚持了30年,王晓鸥承担这份工作也有七八年之久。
“大概三年吧,就不畏惧了,可以和学生很自如的一边打手语一边说话。”王晓鸥说,入职之初他并不会手语,但是作为辅导员,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是互相理解的基础,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一开始和学生的交流仅限于文字,随后越发觉得浪费时间,有的先天失聪的学生从来没说过话,他们的语法也不完全正确,即便写成文字也需要去猜。”于是王晓鸥决定学习手语。
开始学习手语后,他又遇到了新的难题,“手语是聋人群体中约定俗成和代代相传的,各地聋哑学校教授的手语也各有特色,语言的地方性十分明显,拿课本去学显然是纸上谈兵。”在业余时间,王晓鸥不仅快马加鞭地学习手语,更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的学生会读唇语,有的学生只是轻度听力损失,所以每一次在打手语的同时要还大声地、清晰地说出每一个词,确保他们明白,不产生歧义。”曾经,因为手语的表达让学生理解有误,王晓鸥闹过不少笑话。如今,他说在日常生活里,他的慢语速,肢体动作丰富都是这个职业留给他的习惯。
进入大学意味着生活的角色、交往的角色到学习的角色都产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角色的变化,要求聋人大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生活。”说着,王晓鸥边说边走进阶梯教室,“正式上课之前,我们要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测评、人际关系教育、防火防盗防诈教育等等。”
而聋生因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健听人之间的沟通更难,所以加强与聋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课余时间里,王晓鸥经常到学生宿舍里走访,关心学生的起居与生活状态,“班主任与聋生交往时往往会遇到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会面临家庭、父母、恋情等一系列问题。”在王晓鸥看来,辅导员及时了解聋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在保护聋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及时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他仍然记得自己刚刚成为一名辅导员时遇到的一名学生,“那个学生有些自闭倾向,刚入学不久就有同学向我反馈他时常在宿舍暴怒,有时还会扯坏同学的网线。”作为辅导员的王晓鸥刚开始同样十分生气,但他也尝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那时王晓鸥住在学校单身公寓,一有空就往学生宿舍跑,“有时是去宿舍,有时在QQ上问他最近学了什么,看了什么书,玩了什么游戏。”
总之,无论什么方式,无论什么时候,辅导员只有加强与聋生之间的沟通,真正成为聋生的“良师益友”,“我一直认为他是不会说话的。直到他大三那年,我们俩在路上迎面碰上,他对我说了句:‘王老师,好。’我可太震惊了!他毕业时发给我一张拿气球的自拍,这件事情我印象一直特别深。”王晓鸥说,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才能成为聋生真正喜欢的教师。
一直以来,王晓鸥和同事们都养成了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无论是学生找工作、看病,还是打印简历、收发邮件,大事小情几乎都有老师“手把手”管理。“有一次夜里学生给我打了语音电话,接通后电话那边是呼呼的风声,我一想不好,赶快往学生宿舍跑。”跑到宿舍后,王晓鸥发现学生站在宿舍外,“就是心情不好,但又没有地方发泄,我其实很欣慰,能在他最无助最孤独的时候想到我。”
采访的前一天,王晓鸥刚刚值过夜班,“昨天夜里还有个学生生病了,聋生不同于普通学生可以自己去校医院开药,他们通常伴随着一些基础性疾病。”碰到学生身体不舒服,他挤时间也要陪学生去看医生,“要不万一症状翻译得不准,就出大事了。”因为听障生群体的身体情况、思想情况、口语和手语水平各有不同,所以聋人工学院在制定教学和帮扶计划时,特别强调“一生一策”,“每个学生的情况,我们都要记清楚。”
“我喜欢在舞台下看我们学院的聋人舞蹈队排练,他们在自己喜欢领域里的那种专注特别让我感动,他们有莫大的潜力值得被挖掘。”在王晓鸥看来,他们虽然身处无声世界,但学生们都怀有一颗渴望展示自己的心,“我们的工作不仅仅要让他们在校园中习得本领、学到知识,而且要促进聋人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聋人的生活和就业能力。”
每年就业季,王晓鸥都会邀请企业来到学校,或是带着学生到企业内考察实习,“现在毕业的学生有很多都到了大众、渣打银行、索尼等外企工作,收入相当可观。”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是我国第一所面向聋人的高等工科特殊教育学院,被誉为聋人界的“小清华”,成立30年来,有许多学子用各自的方式实现着梦想。目前的聋人在校生有496位,开设了网络工程、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多个工学和艺术学专业,“我们是单考单招,每年4月份开始招生,5月份结束,202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聋人学生的高等教育也在变得更好。”王晓鸥说。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知识,希望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更好地融入社会,也希望社会能够尊重他们,多爱护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温暖。”这就是王晓鸥的职业梦想和执着追求,虽然有苦有乐,有笑有泪,但王晓鸥无怨无悔,用自己的每一次行动诠释着“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闪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