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学校“七新”改革发展思路、实新行动“三大工程”和2025年度党政工作要点,本年度教务处将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打造高质量本科教育。
谋划为先:立足当下要务,面向长远发展,做好“十五五”规划
立足当下要务,全力做好审核评估、谋划好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一是迎评促建高质量做好审核评估工作,在迎评期间,落实好上学期整改推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在全校营造迎评促建浓厚氛围;聚焦审核评估工作,与各学院各部门齐心协力做好迎评促建各项工作。二是以评促建谋划好年度重点工作,以审核评估为抓手促推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综合诊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完善制度、出台措施、注重落实、强化监督、做好反馈、及时改进,将相关指标纳入到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中。
面向长远发展,做好“十五五”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面向“十五五”,本科教育教学将着重在专业优化调整、面向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需求和学科交叉融合下的新工科与新设置专业建设、三级专业认证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也将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提升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方面进行谋划和布局;将在最具有代表性和展示度的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持续用功,确保实现突破,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思政为纲:实施铸魂工程,强化思政育人,推进专业思政建设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专业思政建设,促进思政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深度融合。一是深入践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新学期,我校课程思政教研中心线上平台将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树立先进典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合数字资源、打造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库等一系列举措,为推动数智化赋能大思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落实铸魂工程,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专业思政建设,逐步构建“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循序渐进、效果凸显”的专业思政体系,将遴选做得好的专业作为示范专业进行宣传推广。
育人为要:实施精新工程,推进六项计划,建强本科育人要素
通过推进“产教融合”“专业强基”计划,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深化产教融合,开辟合作新路径;完善专业建设维度,打造育人新范式。一是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扎根行业办教育,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开辟合作新路径;二是持续建好19个国家级和22个市级一流专业,顺利完成各项阶段验收;三是深化新工科新文科以及新管科新艺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四是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展专业综合评估,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五是持续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照认证标准,做实做好各项配套工作,专业认证也是教育部后续开展专业三级认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六是针对目前辅修专业学生修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优化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增大辅修专业的吸引力;积极扩充微专业数量,将微专业课程群与个性化选修课打通,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供给。
借助“课程培优”“课程提质”计划,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通过丰富课程建设类型,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构建知识新体系。一是持续建好国家级和市级一流课程,顺利完成各项阶段验收;二是建设有理工特色的项目式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发挥博士点学科、一流学科建设优势,以学科带动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四是支持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每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新工科专业建设3门专业+人工智能融合课程;五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吸引企业人员深度参与课程建设,与行业标准、前沿技术对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技术发展;六是通过2024级培养方案执行,建好个性化课程库,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课程资源。
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导向,不断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教材编写、审核、选用使用等各环节,严格落实各级教材管理实施方案;二是立项建设一批充分体现新工科、新文科、新管科、新艺科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精品新形态教材,数智赋能转型,创新教材建设,为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师资建设水平,由“双师型”教师向“工程师之师”转变,提升教师新境界。一是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的教学,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借助课程、教材、教改项目、能力培训、产教融合等环节,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水平;二是大力弘扬工程师之师的理念,为教学名师和科研大咖创造条件,鼓励其争做教育上的贡献者、技术上的领军者、思想上的引导者,成为真正的“大先生”。
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在研科研项目的溢出效应,教务处将联合科技处,鼓励其在研的六类及以上级别科研项目,指导至少1名本科生实质性参与项目、凝练至少1项本科教学案例或转化1个/套本科教学教具、形成1个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切实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浓厚氛围。
质量为本:提升管理效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改变评教与评学模式,创新管理新方式。改变目前的听课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借助线上听课系统,督导教师注重教师授课质量,AI技术实现抬头率和互动率的统计,相对客观反映课程授课情况。教务处将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各学院一起,构建起科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让每一位教师能够用心授课、每一位学生能够用心听课、每一堂课都是高质量的教学相长课堂。
启动新一轮市级教改项目结题与申报以及新一轮教学成果奖评选。一是做好2023年市级教改项目的结题工作,与新一轮市级教改项目的申报工作和新一轮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工作。二是围绕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实践育人、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汇总新成果,凝练新成就,启动新一轮教学成果奖评选,为市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做好积累。